产房生物安全是猪场内部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房内部生物安全的核心在于重视并做好产床局部生物安全。降低人员和物资进出产床的频率,可有效提高产床的生物安全水平,减少病原微生物进入产床以及在产床扩散的情况。严格控制和减少物资与人员进出产床的次数,可有效控制和降低传染病在产房的暴发。
非洲猪瘟在中国发生后,给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当下中国养猪业的首要工作是把猪养好,提高出栏商品猪数量,满足人民对猪肉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产床是仔猪的出生地,仔猪会在这里度过其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产床对于仔猪而言好比人类婴儿的摇篮。做好产床的生物安全工作,可有效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等传染病在栏舍间的传播。产床生物安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存活率,也就间接影响着商品猪的出栏数量。
1需进出产床的工作
在现行的产房养殖管理方式下,产床在清洗、消毒、冲洗、干燥后等待临产母猪进入,母猪在产前1周左右进入产床。进入产床前的母猪,一般会有一个清洗和体表消毒的过程,大部分猪场会在妊娠舍限位栏(也有大栏)或专门修建的清洗间内进行这项工作。如果是进入产房再清洗,工作人员就会进入产床操作。母猪进入产床后,工作人员会对母猪进行日常的饲喂和清粪工作。在接产阶段,如果母猪生产顺利,也不需要工作人员进入产床,但如果母猪发生难产,就需要工作人员进入产床进行助产操作。
在产后护理较为细致的猪场,对于产仔较多的母猪,工作人员会对仔猪进行寄养、乳头分配和定位,这时也需要进入产床对仔猪进行调整。仔猪完成初乳的采食后,国内大部分猪场都会对仔猪进行剪牙、断尾的操作,有时会连同仔猪的阉割工作同时进行。这项工作需要抓取小猪并对其单个固定才能顺利完成,因此需要工作人员进入产床对仔猪进行围捕和抓取。除以上情形,母猪的打针、输液,以及仔猪的免疫等工作,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都需要进入产床才能完成。
2需进出产床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进入产床会直接或间接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生物安全问题。反复、高频率地进出产床,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将产床外的病原带到产床内的可能性,哺乳期的仔猪抵抗病原的侵袭能力有限,极有可能感染病原发病;在母猪泌乳不足或母源抗体下降的情况下也容易因营养不良和抗体水平下降而感染发病。另一方面,反复、高频地进出产床,加快了病原的传播和扩散,导致疾病在整个圈舍内部快速蔓延,严重的情况可导致整个猪场感染或传播到猪场外。
其次是对仔猪和母猪造成应激,由于现有产床空间有限,小于猪只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当人员进入产床后,母猪和仔猪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任何的细微动作和声响都会对母猪和仔猪造成惊扰,可引起仔猪的四处逃窜,并可诱发仔猪蹄肢扭伤,体表擦伤;导致母猪突然起身,可能会直接踢伤或踩压仔猪;还可诱发敏感体质的仔猪和母猪的激素水平上升,引起抵抗力或泌乳下降,并进一步加大了感染疾病的风险;
除了存在以上问题和隐患,频繁进出和翻越产床,还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母猪踩压、啃咬,以及摔倒、碰撞、扭伤等安全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对工作人员的体能也提出了要求。
3如何减少进出产床的频率
在现行的产房管理流程和养殖模式下,母猪上产床前进行彻底的体表清洗和消毒是很有必要的;在产房母猪的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合理控制饲料的投放,减少料槽饲料残留造成的变质发霉、发酸和积水,从而减少人工的清理。有经济条件的猪场,可对产床料槽进行改造、对产床布局进行调整,方便工作人员在产床外就能清理。
对于刚上产床的母猪,如果是开放式(或大栏)产床,可不用马上清除粪便,而是将粪便推到方便后续清理的角落,待母猪生产前再清除。当进行仔猪乳头定位、剪牙、断脐、断尾、阉割、免疫等工作有关的捕捉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哺乳猪群的行为和习惯,利用保温箱、隔板等辅助工具,将仔猪赶到产床边缘或角落进行捕捉。条件允许的,还可对产床布局和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以达到仔猪抓捕省时省力的目的。
总结
做好产床生物安全工作,减少人员进出产床的次数,尤其是在仔猪出生前的1~2d和出生后的1周左右,此时人员的进出极有可能将病原带入产床,引起仔猪出生后的感染和发病。在发现仔猪有腹泻等症状的产床,禁止清理粪污,可采用干燥粉、锯末、煤灰等材料进行覆盖处理,以免清理过程中形成粉尘、飞溅颗粒感染邻近产床的仔猪,或通过使用后的工具扩散到同栋舍健康仔猪群。
现代化规模猪场的产床,如果能控制人员的频繁进出,以及减少生产、医疗、护理等工具的交叉重复使用,或做好器械工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对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就能做到很好的控制。对于可通过气溶胶、粉尘、飞沫等传播的疾病,由于减少了传播途径,也能起到很好的控制和延缓作用,为猪场拟定防控和处理方案争取宝贵时间,从而降低疫病对产房哺乳阶段猪群造成的损失。
河南南商农科,是一家专业从事自动化养殖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与安装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从事养猪设备的生产与安装,更多养猪设备、养猪知识,养猪资讯,欢迎持续关注“南商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