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云顶集团3118

—— 新闻资讯 ——
广东四大名猪面临三大保种和开发难题 !土猪如何才能重夺“霸权”?
作者:河南南商 标签:行业动态 返回上级

如今许多人都会在吃猪肉的时候感叹一句:还是小时候的肉更香啊。这句话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当然每个人肯定多少有一点回忆滤镜。但其中也体现了中国养猪业从地方品种为主到如今瘦肉型猪占主流的巨大变化。地方品既有着风味更好的优点,也有着生产效率低的明显缺点。地方品究竟能不能找到一条自己的突围之路?广东的地方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又如何?
  
  四大名猪其三面临保种困境
  
  作为传统养猪大省,广东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地方品的资源。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版)》显示,我国现存地方猪品种共83个,其中广东就占4个,分别是大花白猪、蓝塘猪、粤东黑猪和广东小耳花猪。这四个猪种可以称为广东的四大名猪。
  
  四大名猪的分布可以说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承载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猪肉最美好的味道。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四大名猪都是各地养猪产业的主力。以蓝塘猪为例,高峰期仅紫金县的存栏母猪就达3.8万头,年产仔猪60多万头,外销猪苗30多万头。然而随着瘦肉型猪的大力引进,四大名猪的饲养量都开始大幅萎缩。

  广东的四大名猪之——蓝塘猪
  
  根据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陈三有介绍,目前四个猪种里面大花白猪、粤东黑猪、蓝塘猪虽在省内建有保种场,但3个猪种存栏量仍不足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仍处于提纯复壮阶段。只有广东小耳花猪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陈三有表示,广东一直鼓励本地养猪企业通过品牌开发,带动地方猪种的保护利用,形成“保以致用,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其中,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广东小耳花猪杂交改良,推出“壹号土猪”品牌,带动了小耳花猪保护利用。

  广东的四大名猪之——粤东黑猪
  
  三大难题制约地方品种
  
  曾经风光的四大名猪,如今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瓶颈?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岩对此深有体会。新丰板岭原场(广东省板岭原场)是东莞市畜牧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生产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承担大花白猪的保种和育种工作,通过30余年育种努力,大花白猪的产仔性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据李岩介绍,场内的大花白猪目前窝均产仔量达13头左右。但李岩坦言,现阶段大花白猪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仍面临三大难题。

  广东的四大名猪之——大花白猪
  
  难题一,场经营压力大。李岩表示,尽管政府非常重视地方猪种保护工作,逐年加大保种经费投入,但地方猪种保种场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以板岭原场为例,每年饲料费、饲养人工、管理费等保种开支大概需要450-500万元,而往年各级财政补助总额约为60-80万元,剩余成本需要由猪场自行承担。
  
  难题二,存栏量少导致育种困难,肉料比高导致市场表现乏力。地方猪的选育通常是通过与猪杂交的方式进行,为了保留地方猪种产仔量大、母性好的特点,场通常会选择利用公猪与地方母猪进行杂交,但受限于母猪的数量,大花白猪的育种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李岩介绍,杂交后的大花白猪也需要8个月左右才能出栏上市,料肉比过高,压栏时间过长,导致很少养殖户会选择饲养大花白猪。
  
  难题三,缺乏保种人才。人员的缺乏也严重制约地方猪种育种工作。李岩认为,地方猪种的市场表现乏力,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对地方猪种育种的投入。
  
  主动开拓市场是最佳出路
  
  在其他三大名猪都受困于市场表现乏力的困境时,为什么广东小耳花猪却诞生了壹号土猪这样的知名品牌,成功在四大名猪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呢?

  广东的四大名猪之——广东小耳花猪
  
  事实上在壹号土猪诞生的时候,广东小耳花猪同样面临着困境,市场上90%都已经是瘦肉型猪,中国传统土猪近乎消失。“一支铅笔都有品牌,有着十万亿市场的猪肉市场却没有品牌”,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看到这个市场机会,决定将壹号土猪定位中高端,专营土猪肉。
  
  在壹号土猪大规模扩张市场的同时,土猪这个品类也开始逐渐受到市场青睐,更多的商户开始打出土猪招牌,土猪的市场份额从最初1%到现在15—20%左右。但壹号土猪始终保持领先其根本原因在于上游的育种、养殖建设。中山大学陈瑶生教授就高度评价壹号土猪在地方猪种育种方面的成绩。“育种成功首先要有足够的大的规模。这一点不管是土猪还是洋猪都是一样的,没有种群基础连做育种的条件都没有,国内的许多地方品种,甚至连100头母猪的种群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系统的育种。”
  
  根据壹号食品副总经理宋德清介绍:目前壹号土猪的存栏母猪数已经超过四万头,纯种的广东小耳花母猪超过三万头。保种工作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壹号土猪既有上游育种、保种研究,又有下游市场贴合消费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能真正持续做好保种工作。
  
  政府需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开发地方品种
  
  从壹号土猪的成功以及其他地方品种的困境可以看出,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开拓市场仍然是地方品种的主要出路。陈三有介绍,近年广东地方猪出栏量一直在增加,从2017年约120万头,发展到2020年,全省地方猪出栏量约300万头。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高端猪肉的需求也飞速增长,这无疑是摆在四大名猪面前最好的逆袭机会。
  
  应该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猪资源?李岩认为,关键还在于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中来。囿于经费和人力资源的限制,目前大部分保种场只能保证地方猪种不灭绝,并无余力开拓终端市场,要进一步开发地方猪种的商业潜力,关键还要靠社会资本。
  
  李岩呼吁,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中来。事实上,地方猪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比如,地方猪母猪的使用年限长,一般大花白母猪可以使用6-8年,比一般瘦肉型猪长不少;肉质鲜嫩鲜美;同时,地方猪抗逆性比较好,大花白猪具有耐高温、高湿的特性。李岩认为,如果对这些特性加以开发利用,培育出新型猪种,对于地方猪的市场开发和解决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生猪种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则建议,首先应该做好地方猪种群的整理,开展性状选育,适当扩大群体规模,充分发挥土猪肉口感好,风味佳的优势,利用杂交提高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同时加大土猪品牌肉的开发力度,这样既保留了比较好的风味,又满足市场对瘦肉率的需求,增加地方猪种的市场份额

上一篇 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下一篇 正邦出栏首超温氏,不再向牧原采购仔猪...
网站地图